发布时间:2025-10-17 11:30:02    次浏览
近日,《图解政府工作报告(2015)》一书在全国公开发行,书中收录了李克强的卡通形象。对于以漫画卡通形式表现国家领导人,往往被认为是政治开明的表现。在改革开放前,以政治人物为表现内容的漫画曾盛行一时,不过,当时的漫画是一种常见的意识形态斗争工具,曾贯穿于建国后的历次政治运动中。从胡风案到反右运动“反右”时期《时事手册》上就有《右派百丑图》。到了“文革”时期,漫画的表现形式更加粗鄙化了。也正是因此,曾经创作了一些“政治漫画”的艺术家们后来格外痛心疾首。比如五十年代的胡风案,漫画家方成和钟灵一起画的“政治漫画”,把胡风描绘成“反革命小丑”,胡风平反后,钟灵忏悔,写了一篇《愧对胡风先生》。他说:胡风主编《七月》时,钟灵曾得到过他的热情鼓励,刊登了他所创作的漫画。可是胡风被批判的时候,钟灵却害怕自己因此被划为“胡风分子”,“为了表明要与胡风划清界限,自己便积极地创作批判胡风的漫画,借以洗刷自己。 ”胡风案之后是风暴更猛的“反右”运动,“政治漫画”又出现了一个高潮。1981年全国政协为在 “文革”中去世的著名女记者浦熙修补开追悼会,漫画家华君武因事不能与会,特意给治丧办公室写来一封信,并请转告浦熙修的家属,他说:“五七年反右时,我曾画过一幅漫画讽刺过她,这张漫画现在认识是错误的,也是不应当的,此事压在心头,趁此机会,只好向她的家属表示道歉了。 ”华君武所说的那幅漫画,就是1957年7月6日刊登在 《人民日报》的《浦熙修自我检查》,画面上浦熙修是 “犹抱琵琶半遮面”的样子,琵琶上还写有“罗隆基立场”五个字。文革时期的漫画高潮1966年 “文革”全面发动后,漫画表现对象主要从是中央到地方的 “资产阶级司令部”和“走资派”、“牛鬼蛇神”,其中主要以丑化刘少奇、邓小平等“走资派”为重点,画面的中间往往是坐着“敞篷轿”的刘少奇,而周围抬轿的、鸣锣开道的、打旗摇扇的、舞枪弄棒的、跑腿跟班的,全都是所谓“刘邓司令部”从中央到地方的干将,如邓小平、彭真、陶铸、刘澜涛、杨尚昆、陆定一等,凑齐一百人,以应“百丑图”之名。由于画面实在不堪,毛泽东认为它是“丑化共产党的”、是“骂我们的”,他发怒说:“不能搞,不能让这种丑化我们的东西满天飞!”因为毛泽东的干涉,由《百丑图》发端的利用漫画丑化党和国家领导人和各领域“黑帮”的风气被暂时扼制了。1971年“林彪反革命集团”自我爆炸后。很快,林彪集团的成员就成为漫画所表现的主要对象,此后“批林批孔”运动中,孔子和历代儒家也成为漫画所抨击的主要对象了。“批邓”和“反击右倾翻案风”运动。复出的邓小平和以他为代表的党内纠左势力的领导再度成为漫画的矛头所指,尤其是“四五”运动后,漫画中还出现了邓小平与纳吉并列的奇观。当时许多漫画作者被命令画这类漫画。粉碎“四人帮”时。“四人帮”被粉碎,人们用漫画将长久压抑的愤怒表现得淋漓尽致。不过,随着“文革”的结束,以1977年2月在北京举办的《热烈庆祝华国锋同志任中共中央主席、中央军委主席,热烈庆祝粉碎“四人帮”篡党夺权阴谋的伟大胜利全国美术作品展览》为标志,漫画走完了它在这场 “史无前例”的政治运动中的最后一个阶段。“文革”漫画的式微“文革”伊始,漫画以攻击和诋毁刘、邓等人的居多,并很快发展成为攻击 “群丑”。到了1967年5月14日,中共中央鉴于其中大多都有人身攻击,发出了《关于改进革命群众的报刊的宣传的意见》,它一方面肯定了“各种报刊、传单,在宣传战线上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又提出不要搞“黄色新闻”及其他庸俗、低级的东西,其中就包含作为“大批判武器”的漫画。漫画的式微,除了周恩来等坚决反对和毛泽东后来的态度,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就是这些所谓政治漫画的负面作用开始彰显,这让红极一时的政治漫画开始走下坡路。据说当时社会上有一篇题目是《街头大字报、漫画出现的不良倾向》的文章引起了中央文革小组的重视,文章说:“……各类大字报和漫画很少有或几乎没有提高到政治斗争高度去批判,仅仅标以糜烂生活、丑恶灵魂之类的题目,内容部分是宣扬反革命修正主义分子如何乱搞男女关系、腐化堕落、花天酒地。各类大字报和漫画事实上并不能起到积极战斗作用。恰恰相反,在客观上传播了不健康的东西……”考虑到这种“负面”的宣传效果,各种“庸俗、低级”的漫画不得不有所收敛了。